发布时间:2024-12-06 01:48:13 来源: sp20241206
周 珏绘 周珏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是一名职业插画师,曾经参加过导师张剑葳副教授组织的燕园文物数字化工作坊。她用画作描述了师生参与燕南园历史地段景观保护与展示项目的情景。“燕园曾是我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又是值得研究与保护的文化遗产。燕园不仅以塔、湖闻名,还有西校门、办公楼、红五楼、校景亭、花神庙和燕南园。”
左图:保护项目对燕南园水泥路修复前的景象。 右图:保护项目对燕南园水泥路进行修复后的效果。 燕南园保存下来的水泥路以“脱浆彩石混凝土”工艺进行施工,老校友称之为“洋灰路”。这里的“洋灰路”已有76年历史,大部分仍能正常使用。 北大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李迪华老师发现,燕南园东侧水泥路破损后,显露出大小和颜色都参差不齐的石子。于是,他开始追溯这些“洋灰路”的历史价值,与北大“燕园公益营建社”的黄可同学翻阅北大档案馆资料,找到了历史照片。又几经辗转,寻访到了九旬高龄的老校友。研究发现,燕园中最早的水泥路修建于1948年。 为此,李迪华大力呼吁保护这些水泥路,寻访到专门修复历史路面的施工团队,对少量保存完整的路面进行修复;破损的洋灰原料则被回收,取出原骨料,采用相同的工艺进行还原。不仅老材料得到循环利用,历史道路的价值也“凝固”在更新后的路面中。
“北京大学燕南园”历史地段景观保护与展示项目在全校招募学生参与燕南园历史建筑数字化工作坊,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摄影建模、全景拍摄等技术,对燕南园65号建筑进行数字化建模。
2023年12月21日,“北京大学燕南园”历史地段景观保护与展示项目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3年亚太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生态景观
浸入人文底蕴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校区的园中之园,北临未名湖燕园建筑,南接学生宿舍区,四周有清晰的围墙界线。
燕南园中的17栋历史建筑围绕中心绿地分布,中式庭院与西洋小楼交错并存,有着鲜明的建筑风格和中西并用的工艺特点。园中各时期的历史要素交相辉映,还存有清代花神庙石碑、燕京大学时期修筑的井盖与虎皮墙等公共设施。
燕南园已有近百年的建成史。它见证了北大的发展历程,也形成了富有生机的生态景观。园内绿化率高达70%,入目皆是葱茏的植物和活泼的野生动物。生态景观也浸入了燕南园的人文底蕴。园内的“三松堂”“周家花园”“藤萝花会”“忆春庐”等文化空间,都环抱于这些自然要素中,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感受与记忆。
2019年,“燕南园历史建筑群”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2021年,北京大学校园自然保护小区(含燕南园)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从建筑视角看,作为教师住宅区的燕南园,其空间功能与尺度设计呈现出人性化、私密性的特点,营造了悠游自在、适于休憩的氛围。从1920年代至1980年代,园内先后入住了冰心、侯仁之、冯友兰、陈岱孙等近50位知名学者。
燕南园一直是北大师生颇具认同感、参与感的精神家园。自早期规划起,燕南园就充分体现了公共参与精神。设计方案不是建筑师的“一家之言”,而是充分吸取入住教师的诉求和偏好。在设计54号住宅时,特意为书房另设门户以便学生来访交流,庭园种植的藤萝花开时,54号便成为师生作诗的“藤萝花会”;冰心、吴文藻夫妇在66号一楼客厅摆放了许多报纸和学术刊物,供其他师生前来阅览,是当时校内闻名的“期刊阅览室”。
如何保护和延续
活态的校园遗产
燕南园是典型的校园遗产。校园建筑及其景观是不同时期学科特点和育人理念的物化表现,是历届师生教学生活记忆的承载空间,是校园历史与文脉的宝贵遗产。
校园遗产大多数仍在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校园生活,是正在使用、延续的活态文化遗产。此类遗产的保护重点是延续功能、空间以及社区参与、社区对原有文化习俗的保护等。
如今的燕南园也是活态发展中的文化空间,园内同时存在居住、教学、办公等多种活动。随着人口密度增加,燕南园中部分杂乱、破损的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如何保护和延续活态的校园遗产?
如果将燕南园改造只视作一项环境提升或景观保护工程,那就难以完整理解它的价值以及延续至今的理念,难以回应燕南园与师生们的发展诉求,难以在梳理园内密集的人文和生态要素的同时,凝聚、提升师生互动共建的集体精神。
所以,彰显遗产价值和校园文脉,成为“北京大学燕南园”历史地段景观保护与展示项目的主题。这个项目更像是一次历时一年的校园遗产教育活动,包含了从社区参与到规划设计再到工程实施的一整套流程。
燕南园保护中开展的社区参与,使用了意见建议、体验实践和传播共享3种方式。
项目首先开展了大规模问卷调查和访谈,共计回收781份调查问卷,进行了6次焦点小组访谈。此外,还对燕南园内常驻的院系部门、相关学生团体进行了走访。师生的意见建议都被吸纳到项目的规划方案中。
这一项目还进行了全校招募,吸引学生参与燕南园历史建筑数字化工作坊。在专业教师带队下,师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摄影建模、全景拍摄等方法,对燕南园65号建筑进行了数字化建模。借助文物数字化技术实践,增加了学生对燕南园遗产价值的认识,促进了保护观念的形成。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会、北大绿色生命协会也都加入进来,举办植被绿化工作坊,向专业学院的师生征集燕南园植被绿化设计方案。
传播共享是推动遗产价值取得共识、获得广泛参与和创造的核心路径。在保护和展示中,采用了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燕南园遗产地的导览活动,可让师生在讲解员带领下实地参观,了解园中名人故事和生态植物,并在活动后座谈。此外,还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主题讲座并利用网络平台,使燕南园故事、植物特点、口述史等成果覆盖到全校师生。
保护利用
引入社区参与
校园遗产是服务师生群体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的场所。保护其活态特性就需要延续社区的活力。因此,校园遗产的保护利用要积极引入社区参与。“北京大学燕南园”历史地段景观保护与展示项目所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校内师生对校园遗产的历史属性、生态属性和文化属性有较深感知。
师生们认为应将“最小干预”作为首要保护原则,强调整治杂乱环境的同时,应保护好历史建筑原有的风格面貌,避免“修旧如新”。“燕南园里的建筑代表了修建时的审美取向,并且成为记载历史时光的载体,我希望它们内部的构造和外部的面貌都可以得到保留。”“随意摆放的垃圾桶、设立在园子中央的厕所都感觉有些格格不入。”“可以稍微除去一两处篱笆道路。”
师生们也非常强调对生态环境的维护。在问卷调查中,有87.26%的填写者表示希望“了解燕南园的动植物生态”, 希望保留燕南园内植物群落结构和典型植株,避免过多、过量的人为干预,“有一些杂草和不规整的树木存在,其实会有一点蛮神秘又荒芜的感觉”;同时,还希望保护有特殊意义或有典故的植物或景点,如洪业故居的紫藤,就有师生建议在原环境处进行复原。
师生都强调增强对燕南园历史文化价值的阐释工作。调查显示:有73.53%的填写者认同“对燕南园的宣传还不够”;有88.56%的填写者希望“了解燕南园历史文化”,希望增设说明牌,展示历史信息,希望在燕南园设置展览空间,还可以“打开知名学者故居的门”,将故居变身为陈列馆,增强阐释效果。
保护项目
遵循“最小干预”原则
基于校园社区对燕南园“最小干预”的诉求愿望,延续“自然”“古色古香”“生意盎然”“幽静”的独特风格,保护项目尊重了燕南园历史格局和自然生态系统,重点对园内破损、不合理、不协调要素进行梳理更新,整治了杂乱的篱笆围挡和环卫设施,解决杂物堆积问题;对质量较差的建筑物则拆除私搭乱建的临时设施;提取燕南园文化元素,运用在园内灯具、座椅等公共设施的更新中等。
许多改造项目,设计人员往往侧重空间和视觉上的整体性,疏于“历时性”地整体把握完整内涵。燕南园一年四季的风貌都各具特色,其中的独特魅力和困扰,只有从长期的体验和社区记忆中进行探寻。社区参与者收集了大量燕南园生活亲历者的感受,包括春季花粉过敏、夜晚灯光不足、雨天路面积水等问题,都是对燕南园的真实反馈。这不仅更加整体地呈现了燕南园的真实面貌,也为解决燕南园中具体、动态的问题提供了可能。
社区参与的保护实践激起了师生、校友的关注热情。北大绿色生命协会的师生指导了保护植物的实地挂牌,监督对生境的影响;材料学院自主研发的透水砖材料,铺装到了燕南园的林荫道。
燕南园还是校园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因此由房产部牵头,动力、基建、会议中心等校园后勤管理部门共同探讨项目的落实和后续维护工作。这是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措施。由此,燕南园保护实践形成了校内各方合力、校外关注参与的多主体保护利用工作机制,为燕南园持续注入了活力。
“北京大学燕南园”
成为参与实践的平台
校园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实践,与遗产延续的校园功能密不可分。基于校园社区特点策划的多样化社区参与途径,有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与遗产的活态性。
高校师生普遍关心校园文化和公共事业,能够积极参与公共讨论。他们可从不同的知识背景出发,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此次调研回收到足够的样本量,组织活动时师生踊跃报名,毕业已久的校友主动来信建言献策等,都反映出燕南园项目良好的社区基础。
保护校园遗产活态性,未来还可以借助持续性的参与性文化活动,激发关联社群对于遗产地的认同、实现自我声音的表达。
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区参与实践如何更好地结合中国传统、本土发展语境以及不同类型遗产的具体特性,正是要基于对当地社区组织形式和群体特点的研究,动态调整策略,多种方式并行,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推动建立可持续的保护利用途径。
延伸阅读
20世纪20年代,燕京大学开始在校园南缘规划教师住宅,设计了燕南园50至66号建筑。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时期,曾有许多著名学者居住于此。
进入21世纪,燕南园住户逐渐减少,部分建筑用作科教办公场所。随着校园南部扩建,燕南园成为北大校园内的中央文化区。
延伸阅读
中国已有70处校园旧址或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中央大学旧址等;此外还有许多被登记为“历史建筑”的校园建筑分布在众多校园中。
西班牙埃纳雷斯堡大学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术村等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本文照片由“北京大学燕南园”历史地段景观保护与展示项目组提供)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