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5:17:46 来源: sp20250108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近日,《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0最新修订版正式生效,其中包含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准和建议措施,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加入国际民航组织(ICAO)标准,成为全球民航通用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系统的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应用,离不开大批顶尖人才的持续爱国奋斗,折射着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铿锵步伐。
当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比2012年增加了1亿人。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在实现中国梦“关键一程”上,人才对我国发展的支撑作用前所未有,中华大地正在成为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人才沃土。
坚持人才引领驱动
初冬时节,蓝天丽日下的海南昌江核电基地依然一派繁忙景象。在这里,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型压水堆——“玲龙一号”的建设工作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日前,“玲龙一号”反应堆核心模块的吊装工作已经完成,预计于2026年上半年并网发电。
作为我国核电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玲龙一号”建成后,不仅将以稳定可靠的清洁能源助力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和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更能推动世界核能技术的发展。
核电事业的创新发展,是我国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缩影。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人才事业的领导全面加强,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推动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才发展环境。
我国科技工作者奋力攻关,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大量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装备和系统进入实用,成为推进产业快速升级的“利器”。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智能电网、第四代核电、特高压输电技术等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022年,我国全国研发人员总量超过600万人年,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400万件,均居世界首位。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3.0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正在加速集结。
“党中央运筹谋划,在布局上将人才事业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使人才与事业深度融合、相互成就,为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锚定了新坐标、树立了新标杆,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国人事科学院原院长吴江说。
为各类人才提供广阔天地
“有了精准医疗,我们就可以有更高的治愈率,减少抗生素耐药性和副作用。”10月26日,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举行的“贵州省马歇尔消化疾病研究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巴里·马歇尔如是说。
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功立业,一直是党的优良传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2023年以来,全国各地各部门纷纷释放敬才爱才、求贤若渴、以人才引领发展的强烈信号,把引贤招才之门敞开得更大,把人才发展土壤培植得更厚,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1月29日,春节假期刚过,上海浦东新区发布“1+1+N”的重磅人才新政,加速打造国际人才发展引领区。
——2月8日,广西科技厅宣布,推出“带土移植”人才引育计划,加快人才引进本土化,加速人才效能释放。
——6月12日,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中共浙江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浙江省引进海外工程师实施办法》,提出“到2027年,面向创新型国家和制造业强国引进1000名海外工程师”的目标任务。
——6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加大国际一流机器人高端人才和高层次团队的引进培养力度。
…………
包容开放的政策和海纳百川的气概,点燃了全球英才来华创新创业的持续热情,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纷至沓来。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人才资源规模、科技人力资源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指标居全球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2.2%提高至2021年的60%以上。2022年,我国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数1169人,占全球的16.2%,位居世界第二。
今日之中国,已稳居全球人才竞争优势国家方阵。
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石
“水稻晒干后的水分是多少?”“稻种的发芽率应保障在多少?”“水稻生长适宜的pH值又是多少?”……面对一系列专业题目,种粮大户姚雅凭着实践经验从容作答。
今年10月,姚雅获评乡村工匠生产应用(种植技术)专业正高级工程师,成为广东东莞第一个拥有正高职称的农民。
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种粮面积超过1000亩、交售优质稻谷超过15万吨……获评农民正高职称的背后,是姚雅扎根粮食生产一线20多年的付出与奋斗。
近年来,各地打破学历、论文等条框限制,让众多“田秀才”“土专家”获得专业技术职称,有效激活了乡村人才资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盘活了人才“蓄水池”。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体制机制是影响人才集聚和作用发挥的根本性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构筑人才制度优势、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之举。新时代以来,各地各部门持续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搭建人才成长阶梯,完善人才生态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持续深入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育才、引才、聚才、用才打牢了坚实基础,人才优势更多更好地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从“嫦娥”飞天到“蛟龙”入海,从“天眼”巡空到“夸父”探日,从北斗组网到神威超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井喷式”涌现。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桥梁、中国港口、中国核电,更是成为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片”。
“人才实力,是中国创新发展的底气。”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汪怿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人才引擎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春风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蹄疾步稳。围绕服务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各地各部门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育、凝聚人才,为国家和民族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石。而澎湃的人才活力,必将驱动中国号巨轮以自立自强的坚定信念,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加速前行!
■数说
2022年,我国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数1169人,占全球的16.2%。
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达3.08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
2022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第11位。
数据来源:科学技术部官网
(光明日报记者 罗旭)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