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源头活水”如何来?科创动能照亮大湾区

发布时间:2024-12-06 02:44:07 来源: sp20241206

  羊城晚报记者 李钢 王丹阳

  身高1.7米、 “原产广东”的人形机器人稳步行走在新能源汽车装配线之间,灵活地“用手”进行门锁、车灯盖板检测,还以极流畅的动作贴好了车标;

  春日海上,载人无人机缓缓升空,仅仅20分钟,就可以把模拟一家人出行的“乘客”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飞至珠海九洲港码头,单程2.5到3小时的地面车程被“空中飞的”缩短……

  这一幕幕如科幻般的场景,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创新热土上变成现实。

  “新质生产力”是近来经济领域的“C位热词”,但新概念、新理论皆源于实践。近年来,新质生产力已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俯瞰南粤大地,广州、深圳、香港、澳门,4座核心城市“串联成珠”,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串联珠三角地区,辐射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新质生产力“源头活水”在新的“科学的春天”滋长勃发:

  ——连续7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来位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名;

  ——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掌握植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建设数字孪生系统……2023年广东科技研发经费支出约4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39%;

  ——作为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广东现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先进材料、汽车等8个万亿元级产业;广东高新技术企业、入库中小型科技企业数量双双超过7万家。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经济成绩单是否亮眼?“别人家的产业”发展为何增长快、势头好?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这张新“答卷”上自见分晓。

  科创如何“点亮”新质生产力

  脑机接口、AI大模型、智能驾驶、低空经济……未来产业方兴未艾。巨大的规模体量,广东需要在更多新赛道上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足以支撑经济整体的跃升。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超过6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多所全球排名前50位的大学、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大湾区催生出源源不断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构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动力。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是广东首批启动建设的四家省实验室之一,成立5年多来,立足于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新材料相关产业发展,已成为粤港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协作的重要阵地。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探索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松山湖模式”:“作价入股”成果转让模式、技术参股模式、室企攻关、依托“关键核心材料+创新平台资源”构建创新生态的产业集聚模式,架起铁索桥,跨越“死亡谷”,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行业已经占据一席之地。”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剑的话语掷地有声。

  周剑的底气,来源于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更来源于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科技创新沃土及完善的产业发展配套。

  优必选不断探索人形机器人前沿技术领域,突破并积累了人形机器人全栈式技术。在全球率先完成了小扭矩到大扭矩(扭矩从0.2牛顿米到200牛顿米)伺服驱动器批量生产,满足机器人自主创新发展对于伺服驱动器核心关键部件的需求。依托核心技术创新积极布局知识产权,以申请人所持有的有效专利数分析,优必选已在人形机器人的有效专利储备量方面排名全球第一。

  传统产业“新质生产力”长啥样

  新质生产力就是简单等同于新兴产业?答案,并非如此。

  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传统产业也早已插上“新质生产力”的翅膀。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代表全球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的“灯塔工厂”最多的国家,仅在珠三角地区,就有8家“灯塔工厂”,分布在广州、深圳、佛山、中山。而广东的5G手机、空调、冰箱、电饭锅、微波炉等产量均居全球第一。

  在佛山,家电龙头美的在传统的洗碗机里塞入“黑科技”。作为全球最大洗碗机工厂之一,美的顺德洗碗机工厂的年产量达600万台。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助力下,工厂三年内营收提升61%,单位生产成本下降24%,交付时间缩短41%。

  在广州,互太(番禺)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针织染整布料为主营业务的纺织龙头企业。在过去的十余年间,通过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坚定走数字化升级转型之路。十年来,互太纺织的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5%以上,仅废水处理综合成本每年就可节省超1000万元。

  广东正不断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组织模式的变革和效率提升。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占广东GDP比重超四成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86余万家制造业企业以及强大的综合制造优势,也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源泉。

  粤企创新矩阵怎样形成?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也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如何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要如何形成企业创新矩阵引力场?

  新能源汽车,扎根广东三十年,比亚迪已经成长为如今全球产业新能源汽车的龙头老大。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30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60%,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

  广汽埃安不仅拥有全球唯一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灯塔工厂”,更是首个实现制造过程零碳排放的工厂标杆。

  企望世界级技术攻关,创立于佛山的中国装备技术领域标杆企业——伊之密股份有限公司打破行业垄断,通过连接欧洲技术,自主研发出“高性能伺服阀”和“实时全闭环控制系统”两大关键核心技术,其产品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

  依托“链主”、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广东已经建成5家国家级和4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600多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超4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产业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经济大省广东,过往的实践已验证了新质生产力的“爆发力”。但广东乃至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之路还很长,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加码“科创”,打好“科创+产业”牌是解题思路之一。

  特别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发应用新型生产工具主力军的作用,大力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着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对此,湖南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研究院院长段辉高提出,要持续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充分发挥三方共建优势,主动对接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机制,着力推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在地转化。

  2024年广东“新春第一会”——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召开向外界表明,广东将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之举、长远之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正如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这场“新春第一会”上所言:“广东企业敢于创新、百折不挠,华为、美的、比亚迪等在长期的市场洗礼中成长为世界级创新型企业,一系列专精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这是我们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厚实家底和强大底气。”

  在新的“科学的春天”,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催生出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正助力大湾区大气磅礴、向“新”而行;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在湾区内“根相连、枝相依”,成为支撑经济整体跃升的“新引擎”。

  不变的是,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创新精神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亮丽底色。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