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5 13:02:52 来源: sp20241205
清晨,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胜利煤矿的员工宿舍,山东科技大学能源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李鑫鹏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做准备,赶在8点前下煤井安装监测仪器。
四个半月前,李鑫鹏加入学校“惟真之光”工程师小队,开启了去生产一线“读研”的全新体验。截至目前,他已为矿上解决了10多项技术难题。
在山科大,像李鑫鹏一样,加入工程师小队,去生产一线“读研”的研究生还有很多。
“学校有1万多名研究生,工科生占比超过七成。组建研究生工程师小队,让学生们去生产一线,既能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为企业行业破解生产难题,是学校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试验。”山科大校长曾庆田说。
山科大安全学院研究生郭立典在一次煤矿下井学习时,发现工人深受粉尘的困扰,随即产生了治理矿山粉尘的想法,并向自己的导师聂文表达了这一意向。聂文将郭立典和10名志同道合的学生聚在一起,组建了“矿井粉尘治理”工程师小队,并聘请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工程师李江涛担任产业导师。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小队很快完成了“新型智能除尘系统”项目。如今,该小队研发的除尘系统在20余个煤矿投入试用。
“近年来,学校相继组建了55支研究生工程师小队,把想创新、有创意的研究生聚集起来,依托‘学业导师+产业导师’互补并举的‘双导师’育人体系,让学生在现场边学边用。”山科大研究生院院长韩作振说,“很多研究生的日常学习是在校园里学理论、写论文、参加比赛,这种教学形式难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山科大探索实施“车间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开设多门校企联合课,把课堂搬进企业的生产线。
山科大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刘松告诉记者,工程师小队的研究生每年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奖励达100余项、发表论文数百篇,但很多成果都没有应用到生产一线。如何推动创新成果从校园走向市场,是学校着力解决的一项课题。
近年来,山科大以“项目导向”为抓手,探索企业“出题”、学生“解题”育人模式,依托校企合作单位,组建一批大学生科创基地、转化基地,开展了创新项目互选、创新金点子推介、揭榜挂帅等特色活动,让工程师小队的成果“落地生根”。
“受益的不光是企业,更是我们自己。”山科大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曲兴玥说,到生产一线“读研”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专业上的进步,更是综合素养的历练。
“将工科生聚集到生产一线‘读研’,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是学校培养应用创新型研究生的一把‘金钥匙’。”山科大党委书记罗公利表示。
(记者 刘艳杰 通讯员 韩洪烁)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