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2:41:35 来源: sp20250107
中新社 北京2月4日电 题:开凿于2500年前大运河,今天扮演什么角色?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张馨予
纵贯中国东中部地区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沿用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从古至今,这条贯通南北的运河,从来不只是扮演运输物资的角色,围绕它还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
从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到2019年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提出和建设,无论是大运河、运河沿线城市,还是沿线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极大改变。
被遗忘的运河
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条运河组成,最早的河段开凿于2500年前,全长3200公里,沿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浙江8个省级行政区,沟通了五大水系。
被誉为黄金水道的京杭大运河江苏省淮安段。周长国 摄 航行在京杭大运河江苏淮安段的运输船舶。贺敬华 摄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工程,对大运河的保护和运河文化传承,如今已成共识。但事实上,大运河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埋进了历史的缝隙。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漕运的辉煌时刻,运河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力持续增强。但到了清朝末年,漕运和运河双双走向没落。
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院长郑民德认为,清朝末年,黄河对运河的冲击不断加大,但清政府没有足够资金进行整顿,运河衰败严重。随着津浦铁路修建、西方轮船传入和北京地区商品粮市场的发展,从遥远江南运粮到北京显得不再必要,中国传统漕运走向没落,特别是光绪末年运河管理由国家管理变为地方管理,运河的国家性和政治性被削弱。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在《六千里运河 二十一座城》一书中提到,如韩愈所说“骈死于槽枥之间”,大运河在20世纪日益式微,甚至走向了遗忘。
这一过程,一定程度上是历史发展演变中的无可奈何。但自21世纪以来,借助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及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提出和建设,这条千年运河重新焕发生机。
从被遗忘到被擦亮
扬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姜师立曾任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副主任,参与大运河申遗全过程。他谈起2006年、2007年参与大运河考察的经历时表示,在不通航的运河河段,出现了对河道的占用和破坏,文化遗址被挖掘,生态环境也出现严重污染,而通航的河段虽然总体保存好一些,但因过度开发造成了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2014年,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强化了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顶层设计。
2019年12月,北京市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政府、中国新闻社共同创建“京杭对话系列活动”,推动大运河沿岸城市建设,助推包括金融、文化旅游在内的多领域、多项产业成果落地。次年,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加入,活动从四方参与升级为五方合作机制。
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开幕式·主论坛在北京举行。富田 摄郑民德指出,过去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没有整体规划和设计,也没有相应文件和规章制度。现在有了《规划纲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各地对于运河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制度和管理程序也更加完善。
如今,运河沿线的景观已与20年前大不相同。
位于浙东运河绍兴段的东湖景区,与运河仅一堤之隔,是浙东大运河及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任海霞 摄位于扬州市区南部古运河畔的三湾片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生态环境曾遭受较大破坏。2010年初,扬州市将规划建设三湾湿地公园工程确定为重要民生工程。2017年,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从“脏乱差”地块成为“城市之肾”,也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要地标工程——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址所在地。
航拍江苏省扬州市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冬日景色。泱波 摄大运河北京通州段同样发生了巨变。2022年,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京冀段62公里全线通航。“河道有水,才能叫运河”,坐在运河游船上,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工会主席、北京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员任德永感受到了和古人的连接,想到清代诗人王维珍所写的那句“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
大运河,融入生活
围绕着运河,还形成了独特的运河生活方式和独特的运河文化,影响着运河边生活的人们。
姜师立认为,大运河是国家的精神纽带。“我们的国土被自然河流分割成一块一块的,这种地理特性,很容易造成地方划河而治、划江而治。正是因为运河的开凿,联系了不同地区的人民,除了带来经济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对沿线城市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作用,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中国古代社会的戏曲、文学、饮食、民风民俗等。
饮食文化交流是运河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姜师立说,很长一段时间里,南方人的主食是水稻,北方人的主食是小麦。隋唐到宋代,因为运河的开通,小麦在南方广泛种植,北方人食用稻米也越来越普遍。到了元大都时期,大米经由运河从江南入京,在大都居民的食物构成中占有较大比例。
在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胡梦飞看来,北京是运河沿线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得很好的城市之一,“主要是文化挖掘和文旅融合做得好,把运河文化融入到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的日常生活”。
其中,考古调查与文物保护工作,是文化挖掘的基础。北京市文物局提供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在大运河沿线七区共开展考古勘探项目669项,勘探面积约4754万平方米,并实施禄米仓修缮、万宁桥“减负”等文物保护工程229项,总投入达12.7亿元人民币。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的高度浓缩,也是大运河文化展示与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北京大运河沿线七区共有备案博物馆169家。2023年年底,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对公众开放,上展文物约6000件套。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重要建筑景观水街。杨可佳 摄挖掘文化IP对于传播大运河文化同样重要。如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上,原型为杭州拱宸桥的吉祥物“宸宸”,展现了中国的运河美学,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符号;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邀请高校团队组建了囊括1000多个图谱的“灵感库”,并选择将中国的镇水兽作为IP形象,以文创产品、景观小品的形式呈现于景区中。
2022年6月24日,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运河游船在航行。当日,京航大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通航。易海菲 摄此外,运河沿线也推出更多让游客“身处其中”的文化体验。大运河北京通州段上的运河游船夜航就在年轻人中“火”了一把。景区共规划有8条航线,航线最长为12公里,从原先的一天4班增至7班,其中晚上增加了3班夜航。据北京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栾笑天介绍,游船日航的受众主要是老年人和家庭游客,开设常态化夜航以及增加剧场、游船音乐会场后,满足了年轻人需要。
“历史上,大运河沿线城市多因运河畅通而繁荣,也因运河断流而衰落。”胡梦飞说,天津、临清、济宁、淮安、扬州等城市,都是在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全线畅通时迅速发展,形成中国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群。到了现代,大运河对沿线城市仍持续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完)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