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01 10:42:58 来源: sp20241101
用假证冒充白领 学话术应付银行
“客户”是如何卷入车贷骗局的
没有工作,就随便用个假证明;穿得太破旧不像有还款能力的,就给买身新衣服;不知如何应对银行,就培训话术……经过犯罪团伙一番包装,无业人员竟化身年薪十几万的白领,继而从银行骗取车贷。用贷款买的车又被犯罪团伙抵押。这样,被骗取的贷款成为一笔笔坏账,犯罪团伙则获得高额利润。
不过,这一犯罪链条最终被斩断。日前,检察机关披露了这一案件详情。
诱惑
包吃包住还有钱用
这一切要从三年前说起。
2020年3月,一家股份制银行在北京推出一款产品:只要办理这家银行的信用卡,并在合作的4S店首付20%买车,就可以获得分期60期的车贷。常年帮人代办信用卡的肖力动起了歪心思,他招揽来江海、小波等人,打起了骗取车贷的主意。
“帮你贷款,需要纯白户(没有办理过银行贷款、信用卡或网贷的人),男女不限……”肖力以好处费为诱惑,招募多名中介在网上发布广告。
当年,远在西部某省的无业人员王军就被这一广告吸引。急需用钱的王军随即联系了广告的发布者小波。小波告诉王军,广告中所说都是真的,只要来北京办了信用卡,然后就能贷下款来,还包吃包住包路费。听到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满心欢喜的王军坐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
下了火车,被拉到顺义南彩镇某村一处平房院后,王军发现,院里还住着不少和他一样前来办卡的“客户”。“客户”来自全国各地,基本都是在急于用钱时看到了广告。
歪招
熟记话术不“露馅儿”
为了不引起银行的怀疑,肖力真是歪招频出:他们有时将王军这样的“客户”包装成自己注册的公司员工、有时花费数百元让街边小店老板帮忙在工作证明上盖章……拿着肖力制作的工作证明、收入证明,招募来的无业人员摇身一变,成为有稳定工作、年薪十几万的“客户”。
为了不让王军他们“露馅儿”,肖力还开展了一系列包装和培训:如果发现某个“客户”衣着比较破旧,肖力便给他们买衣服,让其看起来更像是有还款能力的人。所有“客户”都被要求熟记一整套话术。为了应对银行的电话回访,肖力还为“客户”新办了手机卡,由团伙成员负责接听银行的电话。
一切就绪,肖力便带着“客户”去办车贷。由于贷款额度不高,银行在拿到材料后,仅电话询问贷款人工作单位,并未走访贷款人单位。
落空
有人并没拿到“分成”
去4S店买车时,肖力会垫付大约5万元的首付款,之后便以到河北给车上牌为由将车开走,让“客户”回去等待领取款项。
为了消除“客户”对无法还贷的担忧,肖力声称,只要把前六期的款项还上,就不会成为“老赖”。
按照约定,扣除垫付首付款、手续费、15%至40%的服务费,银行贷款前六期还款金额和好处费后,贷下来的剩余款将支付给“客户”。但只有部分“客户”最终等到数千元的“分成”,有人直至案发也没拿到钱。
因为老家有急事,没拿到钱的王军也先行回家。然而没过多久,王军却接到了北京警方的传唤。他这才得知,自己已涉嫌骗贷罪。
侦破
30名“客户”被控制
警方是怎么发现这一犯罪链条的?
原来当地派出所民警在巡逻时,发现一处平房院很诡异,因为这里住了不少形迹可疑的人。
与此同时,各路线索也相继向公安机关汇集。一名“客户”由于是瞒着家里人偷跑到北京,家里人以为此人失踪,就报警寻人;涉案银行信贷中心的负责人也发现了猫儿腻——好几笔车贷业务的介绍人都是同一个名叫“肖力”的男子,多名客户在照片中显露的特征明显与他们在工作证明中填写的职位不符。信贷中心负责人心生疑虑,摸到肖力所在的大院后报警。
进入院子,民警随即将院内人员控制。此时,院内的“客户”已有30名,团伙也成功地办下13笔车贷。
警方侦查发现,肖力团伙一共为13名社会人员骗取汽车分期贷款本金共计188.8万元。为处置贷款买来的车,肖力经同伙张猛的介绍,与平谷二手车贩子李文结识,并将4辆车以50万元的价格抵押给李文。
案发时,虽然肖力等人已被警方查获,但仍有一辆车停在肖力的院子里。车贩子李文得知消息后,偷偷前去将车开走。随后,李文以57.8万元的价格将4辆车卖给了河北的一名二手车贩。
警示
贷款人信用记录受影响
迄今为止,顺义检察院已对肖力、小波、江海等六人以贷款诈骗罪提起了公诉。主犯肖力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六个月,剥夺政治权利两年,并处以罚金人民币20万元。另外四名从犯则分别获判有期徒刑一年至五年不等,而一名嫌疑人的案件仍在法院审理之中。车贩子李文因涉嫌洗钱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两个月。
至于包括王军在内的七名贷款“客户”,由于其犯罪行为较轻微,顺义检察院对他们作出了不起诉处理。
“尽管这些贷款客户经济比较拮据,但他们在退赔案款时都很积极。”检察官助理杨金玲介绍,“客户”普遍法律意识淡薄,轻信广告而参与贷款诈骗,但所获报酬十分微薄,且案发后都尽力配合公安和检察机关的工作。而这群人也因为自己的一时糊涂付出了代价,虽然检察机关对他们作出不起诉处理,但他们的信用记录已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本文人物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 徐慧瑶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