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11:18:49 来源: sp20250108
近日,一批由高颜值演员主演的微短剧火爆网络,获得较高点击量和分账票房,却因剧情逻辑不通,人物性格偏执,思想内涵浅薄遭到观众诟病。这种现象引起了业界对颜值话题的关注。
其实,影视行业关于颜值的讨论由来已久。这是因为影视作为视听艺术,主要通过直观可感的影像叙事进行创作并呈现给观众。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从颜值的维度考量创作,本无可非议。但如果一味崇尚颜值,将“盛世美颜”当作保障作品受欢迎的“硬条件”,甚至为了保持、烘托、突出颜值而妨碍角色塑造和剧情设置,影响作品的艺术质量和思想内涵,就是本末倒置了。
当下影视创作中,会有这种情况:在导演编剧等主创层面,有的人以颜值高低替代是否符合角色特点,作为选择演员时的第一考量标准。结果选角变成了“选美”,一些徒有其表但演技欠佳的艺人获得重要角色,而容貌可能没那么出众的演技派却沦为陪衬,甚至陷入无戏可拍的尴尬境地。有的人直接将外在美丑与内心善恶、人生成败挂钩,凡是领导者、成功人士等角色都塑造成英俊漂亮的模样。有的主创为了突出演员的外貌容颜,还要根据主要演员的颜值来调整角色形象,改变剧情设置或场景设计,并在现场拍摄与后期制作中采用特写镜头、滤镜或修图等技术手法,来呈现唯美浪漫的画面和完美无瑕的容貌,以致剧情过于虚假,画面严重失真,缺乏生活气息和真实质感。
受这种风气影响,有的演员在挑选角色时,更多去考虑能不能体现自己姣好的外貌,一些需要本色出演甚至扮丑的角色就不接,生怕“毁”了自己的“颜面”。有的人过度依赖化妆、服装、美颜等修饰手段,不管演什么角色都用同一种妆容造型,即使人物经历绑架、逃难、难产等生死危机,都能做到发型纹丝不乱,衣服一尘不染,妆容一丝不苟,脸上没有一点瑕疵。还有的人过度整容,面容僵硬,使表演缺乏情绪和层次,导致人物扁平,缺乏生气。
影视创作对高颜值趋之若鹜,还和当下偶像、古装、玄幻等题材类型的作品创新乏力,陷入套路化、平面化的窠臼有关。有的从业者不讲求作品本身的质量,只追求依靠颜值增强作品的外在吸引力,甚至将高颜值作为吸引眼球、制造话题、形成互动、吸引流量的噱头,通过各种营销手段让作品在短期内形成一定的人气,获得较高的收益。这样,凭借高颜值成功提高关注度的作品集中涌现,让很多人形成错误认知,将高颜值与高市场收益甚至高艺术质量直接画上了等号。
衡量影视创作成功与否,作品的内在价值更重要,内在价值是评判影视创作水准的真正标准。它包括情感深度、思想内涵、现实意义等诸多方面。内在价值高的作品能营造深广而隽永的艺术空间,吸引广大观众沉浸其中,审视自我、思考人生、陶冶情操,形成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进而积聚起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很多深得人心的影视作品,其“颜值”并不高。比如,电视剧《山海情》《最美的青春》里,主人公生活在“尘沙飞舞烂石滚”的戈壁沙漠、黄土高原上,终日灰头土脸、满身污泥,以致外在形象“不佳”,却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基层党员群众为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不怕吃苦、坚守岗位的奉献精神。电影《我本是高山》里的张桂梅瘦弱疲惫,走路都使不上劲,却跋山涉水,走出十多万公里的家访路,将所有付之教育,捐出全部奖金和大部分工资,撑起了大山女孩的人生梦想,让观众获得震撼心灵的观赏感受。
要从崇尚外在颜值转向深挖内在价值,影视创作者应从自身做起。首先,涵养人格修为,做有高尚道德操守的影视创作者。人品连着艺品,法国美学家布瓦洛曾说:“一个有道德的作家,才具有无邪的诗品,能使人耳怡目悦而绝不腐蚀人心。”所以,我们应自觉把崇德向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做有高尚审美追求的影视创作者。中华美学精神强调美贵在多元,贵在真实,贵在由内而外,贵在丰富有层次。我们应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华美学精神,以提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从而具备更加敏锐的审美眼光和更加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创作出展现大真大美、传递向善力量的作品。再次,深入生活,做有深厚人民情怀的影视创作者。我们应真心诚意地向人民学习,把人民作为文艺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以人民之美为美,并深入到新时代的火热一线,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生活积淀的厚度成就影视创作的广度和深度。端正态度,打开格局,提升境界,广大创作者才能透过刺激感官、追求名利等浅表层面,在社会人生的某个表达维度上向纵深处的内在价值开掘,从而创作出给人以美好艺术享受、丰厚精神滋养、深刻人生启迪的精品力作。
(作者:谢宗贵,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