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11:10:09 来源: sp20250108
2022年10月,巴西圣保罗市摩诘镇,张伟民在张大千故居八德园旧址,放映纪录片《万里千寻》。 受访者供图
张伟民在德国科隆拍摄《万里千寻》。 受访者供图
近日,美籍华人张伟民执导的纪录片《万里千寻》在第47届圣保罗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国际纪录片奖”。接下来,她将携《万里千寻》在中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亚洲首映礼,参加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并正在筹备明年旧金山亚洲博物馆的北美首映礼及系列国际电影节巡展。从巴西到美国,从美国到中国香港,再到中国广州,张伟民带着张大千的故事走上回乡之路。
12年寻千之旅
巴西圣保罗市郊摩诘镇,在张大千生前建造的中式园林居所“八德园”旧址,丛林掩映湖心,夜晚星辰闪烁,虫鸣啾啾。幕天席地,张伟民支起幕布,进行了一场没有观众的《万里千寻》放映。这是她为已故多年的张大千准备的特别放映。电影放映完,张伟民心中感慨:“大千先生,我带您回家。”
2015年1月,张伟民第一次到摩诘镇,张大千故居八德园已沉眠于一片广阔湖泊中。看着眼前的湖泊、山丘、溪流,再品味张大千的八德园景图,张伟民对张大千心中的“桃花源”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八德园酷似巴山蜀水的环境,景图中模仿中式园林的设计,更让张伟民感受到张大千旅居海外的浓浓乡思。
自2011年启动,纪录片《万里千寻》的筹备与拍摄历时12年。张伟民辗转亚洲、北美、南美、欧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探访张大千的子女、家人、朋友、弟子以及艺术家和国际上研究张大千的学者共100多人,拍摄了200多小时的影像素材,通过影片解读张大千后半生的传奇故事。
张伟民与张大千的渊源,还要从一次偶然“邂逅”说起。12年前,张伟民还是一名刚入职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年轻学者。一天,在教学楼走廊,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马克·强森交给张伟民一摞陈旧的16毫米胶片。胶片里,一个白胡子老人身着长衫,漫步海边,抚过松柏,面向太平洋,遥望东方……这些胶片拍摄于1967年,地点是美国加州卡梅尔海边,胶片中的白胡子老人就是当时旅居美国的张大千。
“这是张大千在加州的宝贵影像。”张伟民说,作为旧金山州立大学电影学院当时唯一从中国大陆来的电影学者,她意识到这摞胶片的分量和一种使命感。“我从没想过,这几盒胶片从此开启了我长达12年的寻‘千’之旅……”她说。
再现海外经历
12年间,在寻找张大千足迹的过程中,张伟民收获了许多有趣经历,也听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2019年1月,张伟民第一次造访巴西奥林达,在一座由18世纪监狱改建的小镇美术馆的地下室,张伟民看到了张大千艺术巅峰时期的巨幅泼墨泼彩作品《瑞士雪山》。这幅巨作被安放在玻璃框中,摄像机拍摄会受到玻璃反光的干扰,但受当地技术限制,无法在不损坏画作的前提下将画取出。最后,张伟民找来一块黑布将拍摄人员和机器完全罩住,只露出摄像机镜头,最终拍摄出纪录片中令人惊叹的《瑞士雪山》。
2022年5月,为了还原《瑞士雪山》的取景视角,张伟民沿着张大千旅居瑞士的行迹,在瑞士群山环绕的高速公路中反复寻找拍摄角度,为了垫高拍摄位置,张伟民踩着“高跷”,举着三角架,不断试错,终于找到与画作相似的视角。
在法国巴黎塞纳奇博物馆,张伟民找到张大千曾经在巴黎掀起“中国风”的实证。在法国拍卖网站,她找到一份1961年刊发的《巴黎快报》,整版报道了张大千当年在巴黎“巨荷图”展览期间,与法国著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安德烈·马松进行东西方艺术创作理念对话。此后,两位艺术大师相互借鉴了彼此的艺术创作手法。张大千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结合传统中国泼墨,创新尝试泼彩技艺,创作出《瑞士雪山》《爱痕湖》等代表作品。
在日本,张伟民经过多年寻找,获得1956年拍摄的张大千旅日影像资料。这段资料丰富了人们对张大千旅日经历的认识,也回答了此前困扰张伟民许久的问题:张大千为什么在编撰《大风堂名迹》时滞留日本近一年,甚至合家搬到日本?原来,张大千为追求印刷品质,选择运用日本精良印刷技术,将他收藏的宝贵古画编印成册。
跨越时空对话
拍摄纪录片的过程,是张伟民与张大千对话的过程。她积累的200多小时影像素材,汇集了许多中外艺术史此前未关注的宝贵资料。《万里千寻》中,张大千行走海外的从容自信以及他的画作在欧洲艺术界引发的轰动,都通过影像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
“张大千有两方印章,上面刻着‘不负古人告后人’‘直造古人不到处’,这也是他的人生写照。”张伟民说。
最近,张伟民正在筹备中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亚洲首映礼和美国旧金山亚洲博物馆北美首映礼。她还希望带着《万里千寻》回到张大千故乡四川省内江市。带张大千回家,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
“一个中国艺术家跨越重洋,离开故土,为艺术理想求索一生,通过艺术走向世界,传播东方文明,寻找人类文明的共通之处。张大千的人生经历是对我的莫大激励。”张伟民说,“《万里千寻》是一个电影人和画家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寻找张大千踪迹,与张大千对话,我愿用我的一生来做这件事。”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