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发布时间:2025-01-07 13:50:06 来源: sp20250107

  金融,国民经济的血脉,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之年“开年第一课”上,面对“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金融思维和金融工作能力,坚持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思想,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金融高质量发展,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

  希望的田野上,“金融活水”润泽“三农”沃土,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万里长江边,“金融活水”滋养绿水青山,厚植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根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活水”浇灌创新之花,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添能蓄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金融系统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积极探索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不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本质的认识,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持在市场化法治化轨道上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坚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自主研发圆柱全极耳电池系列设备,攻克传统圆柱电池生产的技术难题,助力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持续提升……手握400余项知识产权,武汉逸飞激光股份有限公司一路前行,金融支持成为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坚强后盾。

  “作为科技型企业,持续研发才能带来持续创新。”公司副总经理米仁兵介绍,从获得武汉农商行发放的第一笔2000万元专利权质押贷款,到在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11亿元,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条腿走路”,助力企业成长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

  银行信贷、企业债券、股权融资、保险、期货……如今,逸飞激光所在的“中国光谷”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现代金融助力企业创新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100多家银行和科技支行、20多家证券公司、60多个保险主体、200余家股权投资基金,为科创企业提供全链条的金融产品和覆盖全周期的金融服务。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

  科技赋能、结构优化、效率提升……近年来,金融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驰而不息,金融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合理分工、相互补充、功能完整的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我国已成为重要的世界金融大国,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外汇储备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金融体系更加完备。目前,我国金融业已形成了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期货等领域,种类齐全、竞争充分的金融体系。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超过450万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多达4000多家,5家大型商业银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存款贷款、支付清算、理财投资、信息查询等基础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普惠性走在世界前列,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清算、结算、征信、评级体系基本健全。

  ——金融市场更趋成熟。我国金融市场从无到有、稳步发展,逐步建立了功能齐备、交易登记托管结算等基础设施多层次、交易产品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近年来,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快速发展,规模稳步提升,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进一步显现。截至2023年末,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11.43万亿元,同比增长7.5%,2023年末,债券市场余额158万亿元,同比增长9.1%,稳定成为实体经济融资的第二大渠道。

  ——金融风险有效防范。近年来,金融系统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一批影响大,带有紧迫性、全局性的突出风险点得到有效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总体可控,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023年开展的银行机构压力测试结果表明,我国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强。截至2023年二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4.66%、1.62%和206.13%,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88%,证券公司风险覆盖率、平均资本杠杆率分别为255.38%、18.78%,信用风险处于可控水平,损失抵御能力总体较为充足。

  “金融机构不断丰富、金融体系规模明显扩大、金融产品持续完善,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推动我国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转变,有助于实现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目标,更好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

  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为经济发展送“活水”, 2023年新增贷款超22万亿元,企业贷款利率保持在有统计以来的历史低位;让美好生活更踏实,大病保险已覆盖12.2亿城乡居民,商业保险年金超过6万亿元;促金融服务更普惠,银行保险服务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移动支付普及率全球第一……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一定要把金融搞好。”“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近年来,我国金融系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助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效率大幅提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金融赋能,为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新贷款模式提高了授信额度和期限,满足我们这类科技企业高成长发展期的融资需求。”成为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腾飞贷”的尝鲜者,深圳市友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忠十分满意。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越来越多企业将发力点放在科技创新上。在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指导下,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积极推广聚焦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的信贷服务新模式——“腾飞贷”,把贷款关注重点放在企业技术水平和增长潜力上,降低准入门槛、增加授信额度、延长贷款期限。截至目前,该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近2000亿元。

  金融赋能,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强劲支撑。目前,我国已设立科技特色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超1000家。截至2023年6月末,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2.7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4%,连续14个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超5200家A股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近2900家。

  ——减碳添绿,擦亮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行走在浙江省安吉县的绿水青山之间,成片的竹林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有着“中国竹乡”的美誉,植被覆盖率常年保持在70%以上。

  生态绿起来,还要让百姓富起来。在安吉县孝丰镇竹产业科技创业中心,浙江山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竹制餐具包的9条生产线马力全开。“和塑料相比,竹子低碳、速生、可再生、可降解,‘以竹代塑’实现了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双丰收。”公司总经理聂忠平告诉记者,绿色金融助力,让企业绿色生产如虎添翼,在浙江安吉农商银行950万元绿色贷款支持下,企业正在研发新的开片机来提高竹材利用率,可将生产成本降低一半。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居全球首位;2023年末,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余额1.98万亿元,同比增长31.8%,位居全球前列。

  ——强基固本,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黑土地”也能上保险了!在吉林省梨树县,只要每亩地有机质含量提升10%,农户就能获得24元的保险金奖励。

  为实现“黑土地”科学利用和保护,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平安产险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创新推出“耕地地力指数保险”,有效激发农户投入耕地地力保护热情。推广近一年来,当地玉米平均产量比常规耕作高5%—10%,每公顷可节本增效1000元—1400元。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近年来,我国加快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金融机构持续加大金融供给、提升服务水平,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增产保驾护航。截至2023年11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56.22万亿元,同比增长15.1%。目前,我国农村中小银行机构已达3862家,基本实现了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作物农业保险覆盖率达到70%以上,农业保险规模居全球前列。

  ——量增面扩,有力有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彻底解决了我们的资金难题。”山东凯晟新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高迎对齐商银行的“春风齐鑫贷”赞不绝口。

  随着经济回升向好,凯晟公司新上年产2000吨等静压石墨新材料项目,流动资金压力开始凸显。齐商银行按照一户一策标准为企业制定信贷方案,迅速发放100万元低利率贷款,保障了新项目正常运转,助力企业快速恢复生产。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短、频、快”特点,近年来,金融业着力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23年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9.4万亿元,同比增长23.5%,2023年11月新发放的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75%,较上年同期低41个基点,小微企业融资实现量增、面扩、价降。

  ——优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挂上工牌、戴好口罩,上午8点,重庆市巴南区长护保险协议护理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赵海玲和阮仁萍准时敲响了赵禄、陈光老两口的家门。一番寒暄后,两位护理人员小心翼翼地将年过九旬的老人依次从床边抱到客厅沙发,擦身子、剪指甲……3个小时的护理结束后,两位老人每人50元的上门护理费全部由长护险基金支付。

  赵禄、陈光两位老人享受的这项福利,来自巴南区医疗保障局开展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通过与阳光人寿重庆分公司合署办公方式,为长期失能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如今巴南区已构建形成了由1个经办窗口、1个实训基地、23个社区服务点组成的全覆盖式“15分钟”长护险经办服务圈。

  扩大商业养老保险保障范围、提升金融适老化服务水平、筑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堤坝”……近年来,我国金融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持续发力,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随着金融业持续迈向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不断满足,金融业要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不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

  “中国经济有哪些亮点和韧性?”“未来中国市场的投资机遇聚焦在哪里?”2024年新年刚过,上海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内人头攒动,瑞银集团一年一度的研讨会在这里召开。近3000名海内外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高管等共聚一堂,热烈的研讨交流和积极的投资信心点燃了冬日里的会场气氛。

  从首家获得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的外资机构,到首家通过增持内地合资券商股权以实现控股的外资金融机构,再到首家在中国推出数字化财富管理平台的财富管理机构,伴随着中国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的脚步,瑞银集团的“中国机遇”持续拓展。“我们将继续发挥独特优势,帮助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市场,助力中国企业和投资者走向全球。”瑞银集团董事长戴赫龙说。

  金融开放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和规则影响力,稳慎把握好节奏和力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动有序推动金融业开放,持续拓展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金融体系加速形成;人民币国际化稳中有进,2023年,货物贸易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占同期货物贸易本外币跨境收付金额的24.8%,同比上升6.6个百分点,跨境人民币业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升。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23年12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占比为4.14%,同比上升2个百分点,排名上升至第四位。

  ——高质量“引进来”,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取消企业征信评级、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准入限制,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近年来,金融领域先后推出50多项开放措施,一系列开放举措助力加快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更多经营稳健、资质优良、专业特色的外资金融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

  截至目前,境外2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均在华设有机构,全球最大的40家保险公司有近半数进入中国市场。2018年以来,在华外资银行资产增长了16%,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产增长了117%。自2020年取消外资股比限制以来,中国证监会已批准20家外资控股或独资的证券期货基金公司。

  外资持续看好我国债券市场,截至2023年12月底,已连续11个月净买入我国债券,2023年全年累计净买入量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截至2023年末,共有1124家境外投资者进入我国债券市场,涵盖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类和商业类投资者,持有我国债券总量为3.7万亿元。

  “外资机构在公司治理、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会为国内金融业带来先进的产品开发经验、风控管理工具和策略,提升市场成熟度。”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说。

  ——高水平“走出去”, 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牵引机、铺轨机、运轨车一字排开,钢轨精准落入槽位。尼日利亚“卡卡铁路”建设现场,工人们施工正酣……

  不久前,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与尼日利亚政府签署8.84亿欧元的项目贷款协议,为“卡卡铁路”建设注入新动力。“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从尼日利亚北方重要城市卡诺到首都阿布贾的铁路直通,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国际合作三部处长赵楠介绍。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近年来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3年6月末,中资银行在7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95家一级机构,中资保险机构在1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4家分支机构,为“走出去”中资企业和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优质金融服务。

  “从历史上看,金融强国都是全球性的,这充分说明了开放对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尤为重要,既有利于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也有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将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金融棋活,全盘皆活。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就一定能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本报记者 吴秋余 赵展慧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