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声

发布时间:2025-01-07 22:50:07 来源: sp20250107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记者采访了4位来自基层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

  ——编  者  

  

  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苏呼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世功: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基层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群众幸福指数。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坚强战斗堡垒。推进党的基层组织活动方式创新,加强与社会、媒体和公众的交流互动,让办好事、办实事的过程,成为基层党组织引导群众的过程、基层党员干部树立良好形象的过程。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力、融合共治。健全并完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有效发挥广大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健全监督体系,规范基层管理行为,使基层社会治理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强化道德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德治的教化作用。

  吸引优秀人才返乡,激活创新活力。把具有一技之长、对乡村全面振兴作出贡献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选拔、培养起来,让他们带领传承技艺、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本报记者  贾丰丰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万州区五桥街道香炉山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傅山祥:

  提升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

  基层治理要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用心用情织出基层治理服务网,让群众的呼声有人听、建议有处提、事情有地办。

  基层治理涉及面广、事项繁多,必须花心思、下苦功,练就“绣花功夫”。统筹兼顾推动治理,将精细管理落实到每一条大街小巷,既要在扮靓“面子”上下功夫,持续提升乡村“颜值”,也要在做实“里子”上出实招,让基层治理在“一针一线”中饱含精巧之思,让群众生活更有温度、更加美好。

  树牢为民服务理念,在情感上亲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重点增强年轻基层工作者的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提振村(社区)工作者爱岗敬业、担当作为的精气神,防止为群众办事敷衍了事、推诿扯皮。

  坚持一件接着一件办,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把服务工作做深、做精、做实,以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际成效回应群众期盼。

  (本报记者  常碧罗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古里乡党委书记吴海军:

  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要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村(社区)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城乡基层治理骨干力量。

  选优配强,优化基层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做到政治过硬、敢于担当、善于治理、群众信任。完善准入机制,通过换届选举、公开招录等方式,有效解决村(社区)工作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

  加强培训,促进能力素质提升。分层分类对村(社区)工作者开展政策法规、业务知识和专业服务能力培训,突出实战实训,在走访入户、民意收集、隐患排查、矛盾化解等基层治理工作中锻炼实践,切实提升综合素养和履职能力。

  减负赋能,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建立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进一步精简村(社区)事务,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加强激励关怀,建立岗位薪酬制度并完善动态调整机制,保障基层工作者待遇。

  (本报记者  亓玉昆采访整理)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教师郭丽:

  用心用情化解矛盾纠纷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对加强基层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各地应因地制宜,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激励推动更多的工作人员用心用情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营造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的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乡贤等在处理化解群众矛盾纠纷、营造和谐邻里关系中的特殊作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群众沟通交流,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强化矛盾预防意识,推进关口前移,第一时间掌控矛盾状态,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定期研判社情民意,做到见微知著。

  (本报记者  毕京津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5日 18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