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7 13:44:40 来源: sp20250107
中新网 新疆昌吉9月23日电(记者 程小路 赵雅敏)“我在北塔山牧场工作、生活了36年。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情谊,让我永远难忘。”76岁的“马背医生”李梦桃近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讲述自己为何扎根新疆六十载,又是如何与当地哈萨克族牧民“双向治愈”。
被称为“马背医生”的李梦桃。 受访者供图60年前,16岁的李梦桃响应国家号召,与大批上海知青一起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一开始在农场开荒种地,后来当卫生员。1972年,他带着组织上分配的一个药箱、一匹马、一条马鞭、一件大衣,来到“风吹石头跑,张嘴沙打牙”的北塔山牧场,成了一名“马背医生”。
北塔山牧场地处中蒙边境,海拔3000多米。这里生活的牧民90%以上是哈萨克族。李梦桃的工作就是背上药箱、骑着马,去牧民的毡房送医送药。牧民四季转场,李梦桃和卫生队也要跟着从夏牧场迁至冬牧场。晚上睡在透风的毡房里,听着外面传来狼嚎,李梦桃一度感到孤独和迷茫。但很快,在亲眼见到当地牧民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坚定了扎根牧场的决心。而初到北塔山牧场的一次出诊经历,促使他精进医术,更好地为牧民服务。
那是李梦桃第一次接生新生儿。由于去产妇所在的毡房路途较远,耽搁了时间,加上随身药箱里只有听诊器等简单设备和少量药品,而且毡房里的条件不便于救治,最后宝宝生下来了,产妇却因大出血去世。家属们哭了,李梦桃也跟着哭,家属们反过来安慰他,“他们对我说,在牧区,生孩子就像过鬼门关,还好你救活了我的孩子”。
此后,李梦桃一有时间就“啃”医书,从儿科医生转为全科医生。在北塔山牧场工作的36年里,他救治了2万多名患者,接生了800多个新生儿,赢得了牧场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年长的牧民叫他“佳克斯乌勒”(哈萨克语,意为“好儿子”),将他视为自己的孩子。
1987年,李梦桃任第六师北塔山牧场医院院长时与当地民众交流。 受访者供图深厚的情谊不仅仅体现在称谓上,李梦桃与当地牧民是真正的“生死之交”——他治病救人,也被牧民救过命。某年冬季的一天,李梦桃出诊,走到半路突然狂风四起,气温骤降,大雪盖住地面,他在山沟里迷失了方向,马儿筋疲力尽,人也快冻僵了。绝望中,几个人影出现在眼前,原来是牧民出于担心来找他。李梦桃记得,当时一个老牧民都哭了,“他说一个上海娃娃为了我们,差点在这里冻死”。
还有一次,李梦桃在巡诊时胃病犯了,他疼得伏在马背上,任由识途老马将他驮到一户毡房前。这家主人赶紧将他抱进毡房内,牧民老妈妈用家里仅有的白面擀了一碗面条给他吃,晚上又将家里唯一的一床棉被盖在他身上,全家人则用毛毡御寒。
“有人问我为什么能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奋斗几十年。我回答说,这里的牧民救过我的命。”回忆起往事,李梦桃眼中噙满了泪水,“这么好的牧民,我不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良心何在?”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生活60年,李梦桃见证着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的大幅改善。20世纪90年代,北塔山牧场建了一所有30张床位的医院,但由于没通电,做手术还得打手电筒,直到后来配了一台发电机,才让X光机等设备运转起来。再后来,对口援疆的山西在北塔山建了一所现代化医院,各种医疗设备一应俱全,还可以和北京、上海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2006年,李梦桃调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医院任党委书记,2010年退休。李梦桃在接受 中新网 记者采访时说,他曾向小女儿建议:“像爸爸一样学医吧,学成回来后,为牧区群众服务。”小女儿“女承父志”,成了第六师奇台医院的一名护士。更让李梦桃欣慰的是,他工作过的第六师奇台医院北塔山分院(北塔山牧场医院)也不断补充着“新鲜血液”,有越来越多哈萨克族医护人员加入,“而且其中不少当上了科室主任”,这位老院长骄傲地说道。(完)
【编辑:房家梁】